专栏专项
Special Columns
当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正向着“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发起冲刺时,思政课依然停留在如何脱困的窘迫话语中。勿庸讳言,撇开为数甚微的“精彩一课”不说,思政课比较普遍性地尚处于课堂教学提质的殷切期待中,省内外概莫如是。
脱困之一,抽象晦涩。在知识爆炸、资讯云集、品相优先、浅白吸睛的时代,引领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一系列关涉“三观”的抽象命题做深刻的思辨,想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部分学生出于信仰与钻研,试图品读马列经典和中外文献,但过往时代遗留下来的思想瑰宝今人难识其语意。请教再三尚不得要领,必使之淡出意志与兴趣。思政课摆脱晦涩困境再显具象魅力,首先要抓好师资入口,把教鞭交给有知识储备、有教研激情、能转换话语和能深入浅出的专业人才。还要激励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展到学生的认知波段中,与之同频共振。这还不够,还要用QQ群、微信号、电教平台等现代交互工具共筑话语空间,在日常交互中相互传播话语符号,整体提高书面话语向心灵话语的转化效率。
脱困之二,课堂沉闷。沉闷的课堂不能一棒子打死,学理逻辑与学术熏染往往承载其中。但沉闷的课堂也不宜点赞,毕竟自教达于学还差“最后一公分”。打破沉闷,需要深耕教材,达到既能整体达到全教材知识结构,又能够了然乎每一个概念和原理之下的要素体系,进而能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地自设专题。删繁就简,挈其纲要,自成逻辑,就能把课讲得如行云流动,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如“资本积累”一章,可能淬炼出“趋势”二字构建教学专题,以“资本持续增量的趋势”、“工人负担加重的趋势”、“工人贫困加深的趋势”和“基本矛盾激化的趋势”来构建;如“确立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一章,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浅白的可供学生参与的新体系。教学无他,熟能生巧,当课程知识和相关外围知识的积累达到“会当凌绝”的峰巅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打破沉闷且不失规格与范式。给“冰冷”课堂加热增温,切忌急于求成,切忌变着法子迁就学生。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带路人,放弃主导权、带错进步路以换取课堂教学由“冷冰冰”向“闹哄哄”华丽转身,是思政课教学的失败。列宁的“工联意识”和“灌输理论”不可丢,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任何与思政课立场相违和的教改,都是不可取的。
脱困之三,无益交互。有些思政课堂任课教师频繁点人发言;有些思政课堂老师少说让学生多说;有些思政课堂做演讲、做辩论、搞个人才艺展示,场面极火爆;有些思政课堂放电影电视,谈观后感;有些思政课堂效仿西洋做法“try”,每节课安排15分钟让学生自己来“尝试”。这些做法本身无可厚非,均不失是对教研教改的一种探索。因此,要增益教学质量,让学生有切实的获得感,就得确立PBL理念,做足“线上教学”功夫。只有在课下有真真实实的任务安排,督促、检查与落实课后作业,课上交流互动才会有一堂课应有的知识量和思想启迪。当前的思政课师生交互总体上属于非PBL理念的“银样镴枪头”,造成了宝贵教学资源的空耗和浪费。
脱困之四,安排瑕疵。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制约,对思政课的不当安排有很多,其中,大班授课和课程成绩“三七开”对教学提质的不利影响尤为显著。高校扩招后,思政课大班授课渐成常态,久之而成固化模式。在学生的认知里,大班课就是老师“管不起也管不了”的课,意味着不重要和无需在意,不如把时间精力花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上或干脆看点杂书做点杂事。可见,思政课平时成绩占比不轻且具有继续增大的内在张力。但由于上课人数众多,教师很难把思政课平时成绩具体考核到人。它只是期初悬在学生头上的一把剑,随着学期推进,其对学生的激励日趋乏力。到期末,各项平时作业往往只需临时写一写,只要不是太离谱基本都能通过。正是这种授课模式和考核办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投入,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随着生师比强力落实,化大班为小班和把过程性评价落到实处要成为思政课奔向“两性一度”的教改始发站。
脱困之五,提振实效。实效和长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思政课堂教学二者兼顾,但以实效为先。一堂有效的思政课,要有一点深度。场面“冷冰冰”固然不行,场面“闹哄哄”也并非值得肯定。思政课不能离开“思想”、“政治”和“理论”三种主色调,只能用三种主色调调配五颜六色,描画不同课程的多彩风姿。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良好的文史哲修养,能出入经史,言称马列。一堂有效的思政课,要有一点新意。新意是什么?新意就是时代感。是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解析,比如毛泽东思想之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也是对当下时代价值的前瞻,比如毛泽东思想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时代感的陈词滥调,不管在哪里面对哪个人群,都不会有吸引力。一堂思政课,还要有一点高潮。高潮之起关乎内容,更关乎方法。思政课可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案例式教学法、网络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以及实践教学法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针对教材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纳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都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